100首红色经典老歌,回忆峥嵘岁月!
2019-12-03 15:06:29
今日热点【如果你身份证是150开头的呼市人,千万别忘了这24件事…】请回复“1”获取!
阎肃(原名阎志扬),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,重庆大学毕业,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、剧作家、词作家。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长,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,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,中国剧协第三、四届理事。
他创作了1000多部(首)作品,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,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,先后被评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文艺工作者,荣立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4次。
一颗赤子丹心,一腔热血激情,一身谦恭正气,一支擎天巨笔,一段艺坛传奇……漫漫人生长路,求索艺术生涯,无论顺境逆境、得意失意,阎肃始终坚守信念不动摇、高歌时代不停歇、修身育德不满足。
多少年来,他在全国观众面前都是身体硬朗、谈笑风生的“可爱老头儿”。他做总顾问总策划的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·3文艺晚会”的旋律还在人们脑海中回响,他担任《星光大道》嘉宾时的画面还在电视屏幕上闪烁,他编剧的民族歌剧《江姐》曾在四川各地巡演热映。
就在不久前,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、人民的艺术家、艺坛的领军人,为党的事业贡献出毕生心血的时代歌者,因过度劳累倒下了。如今,在这个新春佳节刚刚来临之际,他却悄悄地走了。
阎肃走了,他的精神却长存。《党的女儿》《忆娘》《胶东三菊》《刘四姐》《红岩》《红色娘子军》《年年有余》《敌后武工队》《红灯照》等作品依然回荡在家家户户的门楣,人们的耳畔。他给世人留下的这1000多首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,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中国人,值得我们一次次重温:
87版西游记主题曲《敢问路在何方》
京剧《红色娘子军》选段
一条路认准了,65个风雨春秋不回头
2015年04月27日,文艺座谈会。
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,把阎肃拉进党的怀抱。
彼时,阎肃还是一个饱尝战乱之苦、寄读教会学校的茫然少年。读完那本小册子,他的心头阴霾被阳光驱散,立即报名参加了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。
1953年,阎肃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铁心跟党走,从毛头小伙直至耄耋老人,挺立风云不曾回头,披肝沥胆屡创艺术奇迹。
歌剧《江姐》,当属翘楚。难有一部作品,能撼动它“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、拥趸最多、传唱最久之民族歌剧”的独有地位。其中的《红梅赞》《绣红旗》《春蚕到死丝不断》《五洲人民齐欢笑》,不仅成为上世纪60年代的“流行歌”,时至今日仍是许多人张口就来的曲目。
鲜为人知的是,这不是组织下达的创作任务,而是阎肃对国家前途、党的命运深深思索后的主动作为。
1962年,3年困难时期让许多人心生困惑:新中国该往哪里去?共产党、社会主义到底好不好?阎肃受小说《红岩》启发,决定创作一部正能量的戏,为党提一提气,为人民鼓一鼓劲。
那个春天,阎肃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“闭关”。脑子里,翻滚着自己当年在重庆加入党的外围组织,和老师学长一起罢课、游行、闹学潮的往事;笔尖下,共产党人为了理念信念,面对屠刀不后退、面对酷刑不折腰的故事娓娓道来。短短18天,《江姐》剧本一气呵成。
经典,一唱就是半个世纪。
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曾这样谈及心中的阎老:“半个世纪之前,阎老擎出一面红旗,此后,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,一针一线,一生一世。”
“对党,我要感恩一生一世,更要回报一生一世。”
2015年08月26日,在人民大会堂,阎肃担任《胜利与和平》晚会策划与顾问。
65年来,在阎肃无数的荣誉中,他最为珍视的就是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把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著成光彩夺目的锦绣华章,把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宝藏树成永不过时的绝对经典,这就是“优秀共产党员”阎肃绣出的最鲜艳的红旗。
85岁高龄了,还在服役,还在工作。有人翘大拇指表达敬意,也有人暗地议论指摘。对此,阎肃从来是一笑了之。
“对党,我要感恩一生一世,更要回报一生一世。”阎肃如是说。党的文艺事业,就是阎肃躬耕一生的“美丽家园”。
1984年以来,《祖国颂》《回归颂》《长征颂》《为了正义与和平》《八一军旗红》《我们万众一心》《我们的旗帜》《人民军队忠于党》等100多场党和国家、军队重大文艺活动,他都是顾问主创;先后参与策划了21届央视“春晚”、24届双拥晚会和7届全军文艺会演,深受观众喜爱。
《红灯照》《忆娘》《胶东三菊》《飞姑娘》《红色娘子军》等一部又一部红色剧作,一个又一个像江姐那样的红色英魂走进人民心间。
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,只争朝夕。
“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。”
阎肃同志在空军某专机部队采访创作,受到飞行员和专机服务人员的热烈追捧。
一切经典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,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。
从一名爱好文艺的青年学生,成长为一位“忠诚的部队文艺战士,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”;从一部荡气回肠的《江姐》开始,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《红灯照》《忆娘》《胶东三菊》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;从一首传唱至今的《我爱祖国的蓝天》,到《军营男子汉》《长城长》《敢问路在何方》《故乡是北京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,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。
“别看我已经80岁了,我也属于‘80后’!”80多岁的阎肃笑称自己是80后,生活中的他确如80后年轻人一样,热情拥抱新事物,因此嘴里常会蹦出“偷菜”“雷人”一类的词语。他坦承,自己喜欢李宇春,是个“老玉米”。
“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,哪能‘两耳不闻窗外事’?”今年1月份,阎肃作为演讲者出现在央视《开讲啦》的舞台上,身穿黑色唐装大褂的阎肃手插在袖子里,眯眼微笑,用他高昂有底气的声音说:“我就怕你们吐槽啊,来点赞就好了。”
“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,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,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”,这是阎肃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。
“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。”铁肩担道义,传播正能量,阎肃扛起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。改革开放之初,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、军人贬值了,他用《军营男子汉》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,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;长期和平环境下,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,他创作的一首《长城长》,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;当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、歪曲主旋律时,他站出来坚决抵制,并在歌坛发起“大唱红歌、抵制恶搞”的倡议,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;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,他用《故乡是北京》《前门情思大碗茶》等京腔京韵的歌曲,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。
“创作军歌,我是被时代推着、责任推着,也是感情在推着。”
为基层部队官兵讲曲艺课。
弃学从艺、步入军营、扎根基层,阎肃的精彩人生,随军营而动,又吹向军队的号角。
阎肃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找到了人民军队之魂——
1952年,阎肃随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到朝鲜慰问参战部队。翻过一座大山时,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:山冈上,志愿军战士的墓碑一座挨着一座,一片连着一片,所有的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。
阎肃在风雪边关里找到了热血军人之魂——
1964年,为了创作歌剧《雪域风云》,阎肃一路跋涉在青藏高原采风。在唐古拉山口,面对颧骨上顶着“高原红”、眼睛患了雪盲、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呆就是几年的兵站士兵,已感觉“死去活来”的他肃然起敬。
阎肃在祖国蓝天上找到了铿锵军歌之魂——
1958年,阎肃在广东航空兵某部下连当兵。1年多后,当他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务战士时,也终于从出神地望向天空、期待战机安全返航的机械师眼中获得了灵感,写出了军歌《我爱祖国的蓝天》。
……
“创作军歌,我是被时代推着、责任推着,也是感情在推着。”在他的等身著作中,1000多首歌曲三分之二以上是军旅题材;空军的所有部队,都留下他爽朗的笑和惦念的心。
岁月留痕
“阎肃太累了!”说到病重的老搭档,歌剧《江姐》的曲作者之一姜春阳老泪朦胧。
就在两个多月前的一次通话中,姜春阳还劝说阎肃:“老伙计,你悠着点!”
阎肃回答:“我还得干!”
2014年至今,空军政治部组织所有专业力量投入“空天之歌”的创作,阎肃一个人就写了五六首。就在突发大面积脑梗、转入重症监护室的前一天,阎肃还在为文工团的年轻创作员修改作品,还记挂着歌剧《守望长空》的首演。
——“守不好自己的战位,还当个什么兵!”
——“争取活到100岁,我再写红歌15年!”
——“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,就要拼命回报部队、回报官兵!”
言犹在耳,声声动人心;信仰长歌,歌声永不落!
发条微信送别这位老人,阎老一路走好!
来源:人民日报——空军发布微博、央广军事(ID:cnrjunshi)、军报记者(ID:jfjbdzzy)
2019-12-03 15:06:29
2019-11-13 10:38:47
2019-11-04 07:28:13
2019-11-03 13:40:40
2019-11-08 12:50:49
2019-11-05 09:41:09
2019-06-23 12:15:32
2019-10-26 11:06:51